2025年4月11日下午,山西大学经济史专业教师及全体硕博士研究生在思创北楼602会议室举办第43期和第44期经济史学工作坊。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常明明教授与厦门大学林枫教授。常明明教授报告题目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保险研究(1950—1953年)》,林枫教授报告题目为《明清历史的延续与断裂》。本次工作坊由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刘成虎教授主持。
常明明教授主要从农业保险试行、困境与中断、调整方向及成效等几个方面详细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保险,并结合全国及地方案例探讨了牲畜保险和农作物保险的试点过程、政策调整以及最终停办的原因。常老师指出,牲畜保险方面以耕牛、马、骡等为主要对象,初期在北京、胶东等地试办,后扩展至全国,短期内覆盖2600万头次牲畜;农作物保险方面以棉花为重点,试办范围涉及山东、江苏等产棉区,累计承保416万亩棉田。这一时期的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生产,增强了农民的保险意识,为后来农业保险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场报告结束后进入交流讨论环节。马建华副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保险在短时期内迅速铺开,如何有效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其中的关键。吕长全副教授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保险的推行过程来看,可以理解为是政府效率替代市场效率,但由于当时缺乏长期的保险实践,很难保证保险活动的经济合理性。刘文斌副教授指出,该研究基于大量历史档案与地方志资料,为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视角,为推动保险史和新中国经济史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场报告由林枫教授主讲,她从中国史学界长期存在的“延续与断裂”命题切入,探讨清代如何在元明基础上,通过整合边疆、融合文化、构建经济网络,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在政治层面,清代突破“中原本位”思维,合满、汉、蒙、回、藏五族为一体;在文化层面,则以程朱理学为核心推行汉化政策,推进民族融合,强化央地文化纽带;在经济层面,构建全国性市场网络,加速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二场报告结束后,与会各位老师和同学展开热烈讨论。张朋副教授指出,林老师的研究对于自己正在开展的河东盐业研究特别具有启发性。刘成虎教授总结认为,任何具体领域的研究都存在着无法割裂的连贯性,该报告正是从宏观层面为我们揭示了这种内在联系,为清史研究的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带来了新颖的观察视角,特别是对于清代经济史研究颇具启发性。
山西大学经济史学工作坊由晋商学研究所、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省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旨在探索有组织科研发展路径,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育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理论经济学与经济史学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