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山西省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交流
交流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交流动态

山西大学第33期经济史学工作坊召开

日期:2024-05-11 来源: 作者: 点击:

2024年5月8日下午,山西大学经济史专业教师及全体硕博士研究生在思创楼602会议室召开了第33期山西大学经济史学工作坊。本期工作坊邀请吕长全副研究员报告,报告题目为《清代铜钱行用及钱计物价研究》,会议由晋商学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成虎教授主持。



本报告系主要从选题依据(背景介绍、学术史梳理、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框架思路、研究目标、创新之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清代铸钱、铜钱行用的“技术”细节、区域性铜钱、钱票、钱计物价等,基本遵循了从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价格分析—制度反思的研究路径。报告结束后,与会老师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刘成虎老师指出关于清代国家货币政策体系存在的内在矛盾,目前学界不同学者有着各自观点,如何着重客观地阐述清楚实际情况仍需要长期探索。西方有货币竞争、货币信用等货币理论,然中国数千年的货币运行是否存在独特规律,也需要不断将历史故事、史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在规律中提炼中国本土的货币思想,构建中国货币金融话语体系。荣晓峰老师认为,作为铜钱信用扩张的一种金融创新方式,钱票在各个金融机构扩张信用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对后来金融危机的产生可能亦有影响,这些都值得深入探究。

 王瑞芬老师提出铜钱作为清代基本的货币度量工具,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可变性,以之来度量价格充满了更多不确定性。张朋老师认为,铜钱行用的南北差异与南北方商业贸易发展格局的形成有一定关联性。林柏老师表示,清中期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网络体系,不同地区的银钱行用差异可能会影响这一体系的构建。

 马建华老师指出道光年间铜钱由实转虚的金融创新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仍需持续追根溯源。刘锦增老师认为,各地的铜钱行用习惯与清代兵丁的银钱搭放有一定关系,搭放的铜钱越多,那么当地行钱频率则越高。另外,都帅帅博士、任香蒲硕士则就铜钱行用数据的区域层级、币材成本与货币名义价值关系等与吕老师进行了相关探讨。

最后,刘成虎教授作总结发言,指出本次研讨会内容详实,讨论充分,达到了非常好的学术交流效果,与会的同学们学习到了不少清代货币史和金融史知识,也掌握了新的研究方法。

经济史学工作坊由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省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旨在探索有组织科研发展路径,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育经济史学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理论经济学学科“双一流”建设。

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